安全警示|辐射源潜伏在身边的危险
身边的放射源
3月11日,日本地震当天,一部讲述中国首例核辐射受害者的电影《站起来》在国内上映。主人公宋学文15年前,在厂区雪地里捡到了一条8厘米长的白色金属链,结果两年内相继失去了两条腿和一条胳膊。
这个貌似钥匙链的东西,实际上是被丢失的用于探测金属内部瑕疵的放射源。毫不知情的宋学文,被辐射长达10个小时。这改变了他的一生。
时隔多年,和妻子重返家乡创办乡村幼儿园的宋学文,已经能够享受被朋友推着轮椅蹦迪的快乐。但核辐射始终是他头顶利剑,病痛时刻伴随着他的生活。
宋学文并不是唯一的放射源受害者。根据卫生部放射卫生专家组副组长范深根的统计,从1988年到1998年的11年间,全国发生了各种放射性事故300多起,平均每年有30起,近千人受照射。
最近几年,国内放射性事故虽有减少,但仍时有发生,从1998年以来,平均每年都有数十起放射事故。2009年10月,广州番禺辐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发生了一起钴-60辐射事件,一个辐照装置由于操作失误,连续辐射48天无法处理。这期间,发生了货物自燃等种种状况。周边居民直到媒体公开报道才知晓内情,引发恐慌。
同年6月,河南杞县一家民营辐照厂发生类似事件。尽管此次事件并未造成任何实际影响,一个月后才散布出来的消息,造成了杞县居民纷纷逃离市区。
其实,各种各样的放射源早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,在食品消毒、医学检测以及工业勘探等方面,都会大量使用。但在各种放射源强度中,工业放射源的强度要远超医疗和食品,对公众威胁也较大。
2004年,当时的环保总局接管核安全监管职责后,联合卫生、公安,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放射源普查的专项行动。普查结果惊人,拥有放射源的单位超一万家,放射源超十四万枚,其中七万多枚在用,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区。此外,至少两千枚废旧放射源下落不明。
资料:放射源的分类
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》规定,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。
一、放射源分类原则
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,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,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、Ⅱ、Ⅲ、Ⅳ、Ⅴ类,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。
(一)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。没有防护情况下,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;
(二)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。没有防护情况下,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;
(三)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。没有防护情况下,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,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;
(四)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。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,但对长时间、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;
(五)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。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。